解放网: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每周仍接受开卷考

  著名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化疗作为杀死癌细胞重要武器的时候,他创新性地运用医学科学和儒家思想实现使肿瘤细胞“改邪归正”: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他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享誉全球医疗界的王振义院士是首位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曾荣膺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作为亚洲第一人应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得海姆瓦塞曼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上海市教育功臣……

  这位名噪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学者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诠释,在王老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 《清贫的牡丹》,“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对这幅画的理解也印证了王振义教授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教甚严,从小爱问“为什么”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他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遗,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姐弟八人,他排名老三。在八个孩子中他是个很好学也很会玩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父亲的“戒尺”从没落在他的手心。

  父母家教很严,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正直的、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老人,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在他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当时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祖母最终还是未得治愈。还是孩童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着:“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的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链接成一种从医的萌动。 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学医。

  善于创新,首个治愈患儿已而立

  小静(化名)是个清秀的上海女孩,今年刚满30岁的她对王振义教授、对中国甚至世界医学界都是很特别的人物。因为5岁时,患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静已使家人基本绝望了,王教授用新疗法治了7天后,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30年过去了,她还活着,非常健康。小静是王教授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王振义教授说。

  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开始改造白血病细胞的征程。在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下,他试用ATRA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取得惊人效果。

  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法国、美国、日本,越来越多的国家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 1989年他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他们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ATRA治疗APL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进展。此后,各种国际国内奖项荣誉接踵而来。由于王教授的努力,APL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严谨治学,至今每周接受“开卷考”

  在所有的学生眼里,王振义教授的严谨都是独树一帜的。而王振义教授令学生们佩服的还有一点——他玩电脑玩得特别溜。王教授70多岁开始学习计算机、掌握网络技术。他每天都要上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网站,浏览最新动态,摘录相关知识,转达给学生。 “我的这些学生现在都是医院的骨干,非常繁忙,我现在相对空闲了,可以成为他们的眼睛,用我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删选分析,这样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 ”

  如今,王振义教授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由学生对他进行提问,王老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而学生们则对他的回答进行打分,这种被王老戏称为“开卷考”的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是给病人带去福音。

  甘为人梯,培养顶级血液人才

  陈竺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撰写论文时,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正因为这样,使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陈赛娟亦获得了迅速成长的助推力,对白血病发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

  1996年,陈竺的研究越臻成熟,王振义教授的高兴与自豪难以言表。他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而是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陈竺,因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那一年陈竺42岁。

  仁心仁术,病人康复是最大幸福

  “病人的好是最大的好。”他作为医生不求其他回报。“作为一个医生,要有普世之爱,要有恻隐之心。”王教授还是首个在上海倡导拒收红包的医生。

  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说,王振义教授不收病人的礼是出了名的,但有一次他看到王教授办公室一幅绣品,就开玩笑地说,终于有病人成功送你礼物啦!没想到,王教授说,这是一位血友病病人在治愈后绣的一幅作品,王教授看她担心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就买下了她的作品,通过这个行为告诉她,她是很棒的,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不仅为病人治病,还要为她的人生指一条路,王教授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喜欢“多管闲事”的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 邮编:100862 | 地理位置图 |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