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至今仍坚持每周一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班。去年,他指导的最后一名博士生学成毕业。谢家麟与高能粒子加速器打交道的职业生涯已逾六十载,他创造的奇迹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放弃移民美国
谢家麟1920年出生于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后,他怀着科技救国的理想,于1947年8月登上赴美的轮船。仅用了四年,他便在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1年9月20日,谢家麟终于等到了学成归国的日子。孰料,船至夏威夷,包括谢家麟在内的八名留学生被联邦调查局带回旧金山,理由是根据美国1918年的一项立法,美国政府有权禁止交战国学习科技专业的学生离境。
被迫回到美国,谢家麟先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执教了一年,后回到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半年后,他被实验室派到芝加哥一家医学中心,研制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打入人体内部杀死肿瘤细胞。谢家麟只有100万美元的经费,登报招聘到的助手只是一名退伍老兵和一位50多岁的机械工程师。两年后,世界上第一台使用高能电子治疗癌症的装置成功问世,轰动美国物理界。
就在成名之际,谢家麟接到美国移民局来信,要他在做美国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做出决定。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
注重手脑并用
谢家麟读中学时,课余时间都耗在摆弄无线电上。卢沟桥事变后,他自制的收音机成为全家了解战事的唯一渠道。即使在旅行结婚时,他的随身行李中仍有半箱是研制高温真空电炉用的滑石。关于这段岁月,有谢家麟当年写下的诗为证:“一心烧炼人笑痴,满箱密件是顽石。春风蜜月谁为伍,火炭风箱度乱时。”
在写给年轻人看的自传《科学与人生:没有终点的旅程》里,谢家麟坦言,对实验工作者而言,应该注意“手脑并用”。在这方面,他无疑是最好的践行者。
科研硕果累累
从在美期间研制成功的医用加速器开始,谢家麟便和一台又一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能粒子加速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新中国第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明人。
1990年12月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BEPC)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谢家麟是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