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也是画家、教育家。他更是为千家万户筑梦圆梦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毕生的追求是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28岁,获美国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66岁时,他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四年后获世界人居奖;77岁时起草的《北京宪章》,被公认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86岁时,他病倒在南京红楼梦博物馆的建筑工地上;2010年,康复后的他重新投入工作,因人居环境科学的成就获颁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今年,吴良镛90岁了,他依然坚信“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立志修整城乡
吴良镛1922年出生于南京。1940年,他在母校重庆合川二中参加高中最后一门考试。交卷时,警报骤响,日本的战机突然来袭。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后,他在行前默默许愿:“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1944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梁思成读后很是欣赏,邀吴良镛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他前往芬兰籍建筑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2年后吴良镛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收到梁思成来信“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没有犹豫地回国重新执教清华。
精心规划北京
建筑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吴良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对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他把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带”等,都写进了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青砖、白墙、黛瓦。三层的错落小楼,一片百十平方米的院落,孩子们的嬉戏声,邻里间的问候声,炒菜的油烟味……这是今日的北京菊儿胡同,实践了吴良镛“诗意般画意般居住”的地方。
忧心文脉受损
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