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
——徐冠华部长在科技界学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上的讲话
日期: 2006年12月22日 11:11      
【字号:

    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英国首相布莱尔所作的《科学至关重要》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召集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和国家科教办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研究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制订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将这一建议写进了大会文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编制工作。2006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迎来了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在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更显示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治国方略。
    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准确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治国方略。
    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党领导科技发展的能力。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抓好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抓科技进步作为重大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党政第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使加快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能够扎扎实实地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二、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思想,奠定了自主创新的思想基础。
    重视科技创新,是对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的重要思想。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讲了创新问题。以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创新问题。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江泽民同志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讲话时就指出,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时,当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而必须进行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尽快取得突破,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安全。他明确要求“要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正是我们今天形成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思想基础。
    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加强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日益形成共识的是,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我们不可能只依靠引进技术满足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科技问题。要实现我们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科技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科技、贸易、人才等方面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合作。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中国。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战略思想之上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为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将“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需求”作为中心环节,形成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怎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关系到我国科技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定位。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首先要处理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技术创新机制的关系。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思想,是多年来指导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基本原则。上世纪80年代末,以技术成果商品化为改革突破口,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有偿技术服务和技术经济承包,引导独立科研院所成为面向社会、自主经营的研究开发实体。上世纪90年代初,以“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为科技体制改革方针,展开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鼓励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具有研究开发优势并已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可以兴办企业或直接转变为企业,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直接进入企业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从1999年起,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对科研院所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对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经过十多年来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在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有过深入的论述。他明确指出,要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有机联系和分工合作,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积极鼓励和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改制成科技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另外,江泽民同志还特别强调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建设体制。他指出:坚持寓军于民,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寓军于民,才能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走一条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体系。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形成了我们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在今天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改革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科技改革的重要论述,根据《规划纲要》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应用院所的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院所的分类改革,增强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各方面的建设。
    四、重视基础研究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先导作用,对于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科技发展历史表明,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超前部署,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科技领域进行超前部署,也是先进国家保持领先地位和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共同做法。江泽民同志作为一个有着科技背景的领导人,深刻地理解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他多次强调指出,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和源泉,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的智慧、能力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江泽民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专访时指出,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而应用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必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赞成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他指出:我们既要稳定和保证重大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任务,使之持续发展;同时又要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劲。反过来,只搞基础研究,不能把与经济建设有直接联系的科技开发工作搞好,也是空的。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很好的配置,使之各得其所。为此,他还明确指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化同时并举,是科技发展战略之举。
    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对于一些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点项目,我们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做到有所为,否则就要受制于人。
    这次《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引领未来,是规划纲要的又一个亮点。科技要引领未来,就必须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超前部署。这正是对江泽民同志重视基础研究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要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类研究投入力度,在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使之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确立了科技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也必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江泽民同志对于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多次强调指出,科技进步的关键是人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有了人才优势,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把我国科学技术搞上去。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做好人才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需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归结到一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指出,科技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科技人才思想,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这里特别强调三点:一是要高度重视尖子人才的培养。在当今科技资源全球流动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大批尖子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有了一批尖子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我们就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把握重大的科技发展方向,获得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科技成果。二是要坚持更加开放的人才观念。对人才国际流动持开放态度,要采取更开放的人才政策,不论国籍、肤色,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坚持来去自由,参与中国科技创新。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吸引人才作用,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人才问题完全靠政府操作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我们要研究各种策略,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在全球网罗发现、挖掘人才,为我所用。
    六、将科技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
    加强以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他同时指出,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在其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还在其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他还强调指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我们就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也不能攀登思想道德的高峰。如果我们缺乏紧迫感、使命感、危机感,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在讲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强调不够,对科学文化在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强调不够。江泽民同志有关科学文化的论述,极大地扩展了我们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水平。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而是要看全体社会成员的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他指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而且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全国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新科技革命的行列,增强科技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参与科技实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要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以利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坚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持诚实守信的科学守则,坚持整体和谐的科学观念,促进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理性、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念,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关键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要以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