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司探索城乡结对联系受到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肯定
日期: 2008年01月29日 14:56      
【字号:

  在部党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直属机关党委的指导下,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着眼于用国情、用事实、用实践教育干部,在群众中接受教育的同时带动群众、服务群众,把先进性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农村司与京郊密云县石城镇王庄村结对联系。为更好地体现帮扶效果,2007年农村司又与科技部农村中心、中国农大、北京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增强帮扶力量,进一步深化了与王庄村的结对活动。围绕“双向促进、确保实效、力求长效”,深入探索“1+1”双向双效机制,致力在党建与业务、精神文明与科技发展的结合点上走出一条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城乡携手共建精神文明的路子。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央文明办要求,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要深入“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农村司率先探索“1+1”双向双效机制的实践,得到了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的高度肯定。在12月5日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首都文明办召开的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双标兵)单位创建工作暨“城乡携手迎奥运、共建文明京郊行”研讨会上,农村司司长、党支部书记杜占元同志被邀请做了经验交流。此前,农村司开展“1+1”双向双效机制的探索实践也先后得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督导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方面的肯定。

    在结对联系过程中,农村司把了解基层情况和科技需求、向群众和基层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改变单向帮扶形式,致力体现结对帮扶的双向促进功能。把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作为与王庄村结对联系、落实“1+1”双向双效机制的重点,送产业科技、民生科技、“爱心和温暖”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帮助农民群众提高自我增收、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结对帮扶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协助王庄村和村民想发展办法、提发展建议,支持王庄村开展科普、倡导文明生活,帮助群众提高依靠科技自我发展能力。相继开展了3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帮扶活动和多次经常性联系活动,累计动员专家约50人次为村民开展咨询服务,捐赠了一批图书、教材、培训课件和电脑、复印机等相关物资,共建1个科技图书室,党员干部自主向困难农户捐助了一批财物,受到欢迎。

    通过结对联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共建共享”受到干部群众认同,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改观,促进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我们就是村里人”已经成为干部职工的口头禅,“站在农民的角度想农民的事”已经成为干部职工的重要工作方法。党员干部普遍感到:“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加深了,对社情民情的了解更多了,责任和服务意识增强了,联系群众的方法改进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动性提高了”。

    实践证明,开展结对帮扶、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是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紧密联系群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转移的“好办法”;但如何确保其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止于活动,又是具有挑战性、可以有所作为的新课题。在探索建立“1+1”双向双效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体会。一是应突出“互”字,从单向扶助向双向促进深度转变;二是应突出“实”字,从嘘寒问暖向办实事、求实效深度转变;三是应突出“长”字,从偶尔为之向长效之举深度转变。既要保持活动的延续性、计划性,更要注重提高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活动的延续性、计划性是形式上的长效,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本质上的长效,形式上的“长”要为本质上的“长”服务。


  应切实防止将结对帮扶简化成“形式”,更不能简化成“仪式”。要把握群众性,体现开放性,使结对帮扶成为干部职工的志愿行动,让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意识,不断扩大结对帮扶的群众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