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地位
日期: 2009年05月18日 14:40      
【字号:

郑必坚


  改革开放30年,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和世界近代以来“天下大势”的发展中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呢?这需要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来加以观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同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密相联。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简而言之,一要救亡图存,二要振兴发展。正因为近代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所以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成为对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及其领导者的最大考验,从而也就成为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代中国人为之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最深层动力和最崇高目标。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1956年,毛泽东同志还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说,中国如果不能把自己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要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的深刻理念。时至今日,也许还是应当说,如果我们不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迟早还是要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所以,承接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内忧外患中产生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的深刻理念,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168年来,中国经历了大变动,世界也经历了大变动,而这两方面大变动又是紧密相联的。如果要问这种历史关联的内在脉络是什么,一个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世界范围发生的三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家命运的三次大转折。

   

  大体而言,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开始时即1750年前后,清王朝正处于落日辉煌之中,乾隆皇帝的“天朝大国”梦做得正香,而英国却从1750年起就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840年,英国国内铁路网建成,标志着产业革命基本完成。恰恰在这一年,英国人打了一场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一巴掌把中国打入半殖民地!可见,1840年对中英两国都是很要紧的年份。它是英国兴旺的标志年,又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大灾难的起始年。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之梦就开始了。由此激发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浪接一浪地起来,直到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势继续衰败。整体说来,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叶这第一轮经济全球化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但没有抓住机遇,反而被打入谷底,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这就是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又是什么情景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金融资本统治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中断了、逆转了。与此同时,战争引起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在资本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引发了两次大革命。先是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后是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第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完全不同,这一回中国人抓住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断裂的时机起来革命,由此获得了真正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真正打开了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历史追求和历史进步的大门。

  这就是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又是什么情景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美国打越南战争失败和前苏联打阿富汗战争失败以后,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先后遭受重大挫折。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世界一步一步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新阶段,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起来了。在这第三轮经济全球化潮流当中,搞大国争霸和僵化模式的苏共和苏联垮台了,而中国共产党却如同在第二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时机起来革命一样,又抓住新的时机,使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发展起来。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来说,这条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这些分析,同时也就反映了从世界历史和时代角度来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地位。

  三

  以上说的是在当代世界历史条件下,我们中国人抓住了机遇。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今日天下之大势和未来世界之发展,情况依然十分复杂,不可测因素依然甚多,我们一定要坚持冷静观察、小心谨慎。

  这个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众多方面。在这里只想集中提出一点,就是我们正面临着世界范围各种思潮激荡这样一种复杂局面。

  可以这样说,这是在21世纪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世界范围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广阔而又意义重大的新的“诸子百家”的局面。

  本来“诸子百家”这个说法,是中国古人专门用以概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学说各家各派之间的那场很长时间的大论战的。那次“诸子百家”的核心问题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实质上也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问题。

  从那以后,中国社会历史两千多年间,真正可以说是同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次“诸子百家”意义相当的、称得起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意义极其重大的“诸子百家”的,恐怕只能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的这样一大段。正是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上,中国由长期封建社会转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深刻剧烈而又规模广阔的社会大变动,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就是风云际会的各家各派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变化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真正够格,可以称得上是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意义极其重大的“诸子百家”!

  这第二次“诸子百家”,经过100多年大激荡、100多年大争鸣,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在其指导下的成功实践战胜各家各派而在中国取得胜利,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面貌由此起了根本的变化。

  那么,今天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恐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诸子百家”,即第三次意义极其重大的“诸子百家”。今天我们面对的,是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上半叶世界新的转折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这种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中国怎么来适应这个世界大转折、又怎么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无非是几种选择:一种是妄自尊大,脱离经济全球化,关起门来干。但是,要想这样来搞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是断然不可能成功的。第二种是妄自菲薄,甘当附庸,完全依附外国,依附西方。这种办法,从李鸿章到蒋介石都试过了,通通破了产。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开创的,通过改革开放,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全新的战略道路。

  上面说的三种选择,不就是三大“家”吗?为什么又说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子百家”的局面呢?这是因为,新时期以来,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尽管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巨大进步,尽管我们已经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但是,我们的现代化事业还远没有完成,我们还远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我们还需要再干40、50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能不能干成这番事业,世界上许多人还在看。再加上今天世界范围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既相互碰撞又相互影响,比起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复杂得多、广阔得多、深入得多。这种情况,必然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当然也不能不受影响。

  从长远来看,我们大家都记得,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看得那么长,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不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长过程,短了不行;也不仅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不能不经历一个由不那么成熟到成熟的长过程,短了不行;而且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规律的掌握也不能不经历一个长过程,短了也是不行的。

  还要看到,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当代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远未解决,还在动荡、分化、抉择之中。当代世界,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一小批,它们内部就绝非铁板一块;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即南北之间,矛盾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本身又千差万别;此外,还有一个大方面,就是伊斯兰世界,它们同西方国家之间以及它们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这已成为当代世界十分突出的一个重大现象。凡此种种,归根到底表明了:在“当代世界向何处去”这个关系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上,一个动荡、分化和抉择的长过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难道还不是“诸子百家”?我看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范围的“诸子百家”!

  总之,对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对于世界范围各种思潮激荡的长期存在,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有这种精神准备还是没有这种精神准备,结果会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还是邓小平同志看得透彻。他说:“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怎样收拾,谁也没有个好主张。”他还说:“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总起来说,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30年,其所贡献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一个“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一个“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当然是同改革开放30年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坚定地排除“左”、右干扰而获得马克思主义伟大新觉醒,避免僵化停滞而充满生机活力,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经过风险考验而不断增强分不开的。

  归根到底,这又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无比深厚的民族根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宽广深邃的世界眼光,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光荣革命传统。

  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年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家们,首先都是最忠诚的爱国志士。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信奉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同勇敢地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结在一起。应当说,中国共产党这样的特点和优点,这样的一个独特“基因”,从创党那一天起就内在地蕴涵在党的肌体和灵魂之中了。也正因为这样,在80多年艰苦曲折的奋斗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克服国际共运中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才有了独立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道路的大智大勇,才有了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大智大勇,也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智大勇。这样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气魄和求实精神,而且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和政治智慧。

  当然,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双重使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时代特征,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包括研究和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所以,我们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的高度自觉的同时,又强调要以高度自觉向外国学习。而学习外国,归根结底是为了形成和创造中国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对国际经验,我们还要继续老老实实地学习和借鉴下去;对中国特色,我们还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下去。这也算是一条规律性认识吧。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中国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没有前途,没有意义。

  有87年奋斗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30年中,形成了这样一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社会主义能够充满活力从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并经长期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这实在是党之大幸,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仍然能够以自己的奋斗来代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前途,并且能够凝聚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奋斗来代表这个伟大前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